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国学 >> 道学 >> 浏览文章

惊艳!央视宣传道教文化

不详 未知 0 2025/4/5 9:52:33

起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武当武术,融汇道家哲学、医学、养生学于一体,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独特武术体系。

惊艳!央视宣传道教文化
网络配图

起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武当武术,融汇道家哲学、医学、养生学于一体,形成了一套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独特武术体系。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25年非遗晚会》节目中,知名武术演员吴樾和武当武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三丰派第十四代传人钟云龙,三丰太极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蒋飞,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杰克等30余名武当弟子,共同表演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伏虎拳、太极推手等武当武术。

无论是飘逸灵动的太极拳,还是威猛凌厉的太极剑法,都充分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的健身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太极拳的“以心使身,身从心转”原则,形意拳的“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要诀,以及八卦掌的“化意念足”走转圈技巧……这些源自古老智慧的拳脚之间,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更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连接古今、对话世界的桥梁。

目前,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亿人练习太极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武当武术协会已建立42家海外分会,每年有约3万名外国人来到武当山习武。在2024世界武当太极大会上,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共聚武当,共兴太极。

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动作柔和缓慢,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在实战中,它善于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此外,武当太极拳还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通过深长的呼吸来调动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内在力量。


太极拳融合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古代导引术、吐纳术等,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术理念,以及“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的处世哲学。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武术修炼,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在哲学思想上,武当太极拳追求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通过修炼武术来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太极剑以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而著称。其剑法以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为特点,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在演练过程中,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圆润,内含其气、外含其形。


太极剑剑法招式多样,既有刚猛有力的劈、刺、撩等攻击动作,也有柔中带刚的缠、绕、截等防守技巧。通过长期修炼,练习者能够逐渐领悟到剑法的精髓,做到剑随心动、意随剑行,从而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


武当太极扇是结合武当太极拳法、扇法、武术技击和舞蹈元素的一种器械功法。它以武当太极拳法为基础,融入扇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融合了道教的养生理念和武术的技击技巧,体现了道家“尚善”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通过练习武当太极扇,可以感受到身心的和谐统一,体验到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武当太极扇的扇法多样,包括正平开扇、倒立开扇、反立扇、合扇等。

武当伏虎拳作为武当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拳以手法为主,腿法为辅,风格特点是刚中见刚、柔中至柔,式式逼人。其结构严谨,底盘扎实,进攻时迅猛准确,防守时密不透风。身法敏捷灵活,动作刚劲有力,一招一式,似粗实细,拳、掌、指、爪、劈、打、抓、戳,变化微妙,实用价值高。这种拳法不仅能够增强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攻防意识,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训练时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推手是对意与形的检验,检验是否能够将拳架中练出来的技击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讲究“听、灵、沾、粘、缠”五个要诀。通过练习,能加深对太极拳拳式和劲法的领会,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和力量等,并有助于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