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产经 >> 文旅 >> 浏览文章

文博会,最热是AI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观察

人民网 未知 0 2025/5/28 4:32:04

AI让文化“活”在当下,通向未来。从大模型到智能硬件,从VR空间到生态协同,文博会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科技为文化赋能的无限可能,更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崭新的姿态对话世界、奔赴未来。

文博会,最热是AI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观察 第 1 张
EX ROBOT人形机器人现场表演惟妙惟肖。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听机器人导览、看裸眼3D、让AI助手提供多语言实时翻译……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上,人工智能(AI)技术以“破圈”之势成为绝对主角。

文博会,最热是AI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观察 第 2 张
人形机器人表演弹奏古筝。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从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创作,到人形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从虚实交融的沉浸式空间,到开放共创的智能生态,AI仿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文化产业的形态与边界。

文博会,最热是AI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观察 第 3 张
人民网智能硬件“AI之眼”首次在文博会现场展出。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软实力:大模型与智能体,重构文化创造力

在文博会现场,AI大模型化身为各种“智能体”,深度嵌入文化创作、传播与消费的全流程。

文博会与腾讯云联合打造的AI会展助手“文小博”首次亮相。依托“腾讯混元大模型+DeepSeek”双模底座以及20年展会数据积淀,不仅能为参展商精准匹配合作对象,还能实时生成多语言翻译、展会报告等内容。

文博会,最热是AI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观察 第 4 张
小观众们在人民网“梦幻灵境mini版”现场体验。人民网记者 任峰涛摄

人民网发布“初芯”智能体平台,接入自研人民智媒大模型和多个主流大模型底座,搭载价值观对齐技术,支持零代码开发智能问答、舆情分析等应用,赋能新闻生产、政策解读等场景。

硬科技:机器人、智能硬件,打造文化新载体

硬件领域,AI技术以更“可触可感”的形式征服观众。

咖啡机器人能在90秒内制作拉花咖啡,更能将用户照片转化为拉花图案,让饮品制作升级为内容创作平台;人形机器人现场弹奏钢琴、古筝;“李白”“杜甫”仿生机器人则带来文化穿越体验,让外国友人也赞叹“中国诗词的魅力通过科技跨越了语言障碍”。

深圳本土企业雷鸟创新的“AI眼镜”引得不少观众跃跃欲试。其最新款以76克轻量化设备搭载多模态大模型与高通骁龙AR1芯片,并推出AI智能体应用商店,用户可通过眼镜实现实时语音和图像翻译、信息纪要、智能问答、物品识别、空间导航及第一视角影像创作等功能。


人民网的“AI之眼”智能硬件同样吸睛。这款集成计算机视觉与语音识别的设备,可模拟真人导览、实时解析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通过多模态交互让观众与千年文物“对话”,打造“私人定制”的观展体验。

新空间:沉浸式体验重构文化叙事

文化体验的维度正被AI技术以“破壁者”的姿态无限延展。当虚拟与现实的壁垒逐渐消融,从“观看”到“沉浸”的变革,正是AI为文化产业注入的新生命力。

文博会现场,多个展商带来的AI+VR大空间项目人气爆棚,市民排长龙体验“文化+科技”的奇妙感受。在虚拟现实电影体验厅里,观众带上VR头显设备后,不仅能360°围观唐朝乐舞俑“蹦迪”,还能“触摸”千年文物。在“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展区,观众戴上VR眼镜后,就能瞬间穿越到宁夏的景区,与其中的文物互动,通过手势交互解读古代文明密码。


人民网“梦幻灵境mini版”空间也成为现象级打卡点。模块化设计的沉浸式空间,以三折LED屏、激光联动与镜面舞台,打造出《苏轼叹湾区新山海》等AI剧目,让苏东坡“穿越”至观众眼前。其模块化设计支持48小时快速拆装,为基层文化设施升级提供标准化样本。

大生态:开放共创激活产业动能

文博会不仅是技术秀场,更成为产业生态的孵化器。

人民网发起的“数据智能伙伴计划”,通过融合算力、数据、模型与场景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一站式AI解决方案。其“主流价值语料库”积累超3000万篇高质量内容,助力大模型价值观对齐;与河北日报合作探索数据确权体系应用,首次实现媒体数据资产化入表。

AI让文化“活”在当下,通向未来。从大模型到智能硬件,从VR空间到生态协同,文博会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科技为文化赋能的无限可能,更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崭新的姿态对话世界、奔赴未来。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