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产经 >> 文旅 >> 浏览文章

端午遇上六一 近7亿人次流动带动假日消费热

人民网 未知 0 2025/5/30 21:36:39

今年端午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6.87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7.7%。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端午节假期与六一儿童节重叠,短途自驾游、家庭亲子游需求将大幅增加,同时部分地区将举办龙舟赛、非遗体验等活动,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热门旅游城市及周边区域将形成人流集聚效应。

端午遇上六一 近7亿人次流动带动假日消费热
网络配图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据初步预测,今年端午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6.87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7.7%。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端午节假期与六一儿童节重叠,短途自驾游、家庭亲子游需求将大幅增加,同时部分地区将举办龙舟赛、非遗体验等活动,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热门旅游城市及周边区域将形成人流集聚效应。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端午节假期期间,预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城市群将成为热门出行区域,广州、北京、成都、深圳、上海等地旅游出行旺盛,这些城市将会带动旅游消费增长,形成短期的假日消费热,彰显假日经济新活力。

公路方面,据初步预测,今年端午节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总流量预计约407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预计客车流量峰值出现在假期第一天(5月31日),约3800万辆。预计新能源汽车日均流量830万辆,占日均总流量约21%,较去年同期(日均570万辆,占比14.4%)有明显增长。

上述负责人表示,端午假期期间,自驾出行占比高,预计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日均流量占客车比例超过98%,由此可见端午假期出游多为近郊和周边省市中短途行程。

此外,随着气温上升,假期公众避暑纳凉需求较高,沿海城市、亲水景区和山林景区旅游热度增长。人口密集城市、旅游城市进出城高速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局部路段易出现缓行拥堵情况,而龙舟赛事等民俗活动也可能导致周边路网车流集中。

据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端午假期国内航线机票预订量超293万张,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端午假期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62万张,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9%。

航旅纵横行业发展部总经理赵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端午假期时长限制,部分游客倾向于选择周边短途游,以实现快速出行与休闲放松的平衡;端午假期国内气温较高,夏季风光正好,自驾出行需求上升,乌鲁木齐、西安等西北旅游城市更受欢迎;出境游方面,东南亚及欧洲依旧为出境游热门目的地,莫斯科、大阪、吉隆坡、伦敦等目的地热度较去年端午有所提升。

“据预测,受儿童群体的喜好影响,全国诸多城市游乐园、动物园的出行需求,同比去年假期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T3出行相关负责人称,5月31日至6月2日期间,上海、武汉、南京、大连、成都或将成为打车前往游乐园、动物园最热门的五大城市。

近年来,端午作为传统的民俗大节,受到越来越多旅客的关注,趁着假期沉浸式旅游过节、感受地方民俗成为新流行。民俗体验成为今年端午文旅消费的核心亮点。大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平台标签或描述含“龙舟”“端午”“粽子”等关键词的搜索量环比上月增长近2倍。据T3出行大数据预估,5月31日至6月2日期间,用户打车前往端午民俗活动场所的出行需求量同比将增长约22%。

在湖南汨罗,作为龙舟文化发源地,国际龙舟邀请赛与屈子祠“端午祭”交织,游客可参与江灯祈福、包牛角粽等活动,感受屈原故里的文化厚重感。福建永定土楼群的客家“祭龙仪式”与草药浴体验,将驱邪避灾的古老习俗融入现代旅游。广东佛山在端午期间开展龙舟文化节,通过龙舟比赛、龙舟体验、游龙集市等活动,沉浸式带旅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专家认为,民俗、民族体验将成为未来文旅消费的新趋势。我国拥有发达的铁路网络,若将民俗游与旅游专列结合,打造高端沉浸式民俗体验,串联非遗手作、节庆活动等,定能真正实现“酒香不怕巷子深”。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为全力做好端午节假期群众出行服务保障工作,交通运输部提前加强客流研判分析,指导各地交通运输部门统筹加大热门景区景点运力调配力度,通过增加旅游包车、开通定制客运、加密直达景区景点的公交车次等方式,最大程度保障游客出行需求。

同时,督促指导各地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对接,做好恶劣天气预警预报,严格落实“叫应”机制,加强重点地区点对点提醒,严格落实假期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提级管控措施,全力确保旅客假期出行安全。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