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人物 >> 浏览文章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央视网 未知 0 2025/7/22 16:08:03

江河万里总有源。故宫百年,是守护之志的百年,更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活”起来、“走”出去的百年。汪志良砚雕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深沉的文化寻根。它呼唤公众珍视传统工艺的温度与智慧,更期待涌现更多如汪志良般的守艺者,成为贯通古今、联接中外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文明的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1 张

汪志良在展览现场

7月5日,“砚田刀耕·致敬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汪志良砚雕作品展”在北京皇城艺术馆启幕。展览由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书画协会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匠人大会联合主办,皇城艺术馆承办,上海珍如山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墨友斋协办,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担任总顾问,中国匠人大会主席赵普担纲总策划,以一方方凝聚匠心与文思的砚台,向故宫百年守护与传承的壮阔历程献上深情礼赞。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2 张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著名学者钱文忠,著名主持人、画家董浩,著名歌唱家韦唯,著名画家任重等文化艺术界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央视著名主持人、书法家长啸主持。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3 张
赵少华在开幕式上致辞

赵少华在致辞中表示,一砚虽小,可载山河。文明的厚度,既在庙堂重器,也在民间薪火。当一方方凝聚千年文心的砚台在皇城艺术馆绽放光华,我们不仅见证了一场艺术的盛宴,更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4 张
都海江在开幕式上致辞

值此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之际,展览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正如都海江在序言中所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工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情感。”故宫百年,不仅守护着宏伟殿宇与186万件珍藏,更在持续修复古建筑、古书画、古器物的艰辛实践中,让无数濒临湮灭的传统工艺重焕生机。此次砚雕展,正是百年文保精神与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璀璨回响。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5 张
展览总策划赵普与汪志良

作为海派砚雕的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汪志良深谙砚雕精髓,其作品堪称一部“以刀为笔”的文人艺术史诗。他熔铸唐宋元明的经典气韵、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卓绝、海派俏色巧雕的灵动写实,以及书画篆刻的金石意趣,使每方砚台成为诗、书、画、印交融的“有故事的器物”。其代表作《砚山行》以遒劲刀法劈凿出层峦叠嶂,磅礴之势令人遥想故宫“玉出昆冈”玉雕中“天人合一”的至境;而《编钟砚》妙用石材天然金星、金晕纹理,摹写青铜编钟锈迹斑斑的历史沧桑,让编钟的质感和锈迹更真实。使小小的砚台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宇宙奥秘,让人在书写或观赏时,产生一种与古对话、与宇宙对话的奇妙感觉,拓宽了砚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6 张
展览现场

汪志良的作品既承袭“因材施艺、巧借天工”的千年砚雕真谛,又以当代审美激活传统。这与故宫博物院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的探索实践不谋而合——无论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活化纹样,还是培养青年手艺力量,皆体现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传承。

汪志良砚雕非遗艺术展致敬故宫百年 第 7 张
展览现场

展览中《薪传》系列砚台尤具象征深意。作品取意残碑断简,镌刻历代文心,既呼应故宫“以物证史、守护文脉”的百年使命,亦是对“工匠精神”的具象诠释。当故宫北院区即将落成,更多国之瑰宝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汪志良的砚雕艺术,恰似这百年星河中一颗独特星辰,以石为纸,以刀代笔,在方寸砚田上耕耘着传统文脉的无限生机。

江河万里总有源。故宫百年,是守护之志的百年,更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活”起来、“走”出去的百年。汪志良砚雕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深沉的文化寻根。它呼唤公众珍视传统工艺的温度与智慧,更期待涌现更多如汪志良般的守艺者,成为贯通古今、联接中外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文明的薪火,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