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未知 0 2025/6/10 19:46:05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美术馆从馆藏民间美术作品之中精心挑选八十件(套)作品构成展览的内容,展品包含剪纸、年画、彩塑、风筝、农民画等多项非遗品类,通过传统节日和节气主题的呈现,深挖民间美术的民俗意义和美学价值,呈现传统非遗深层而又广博的文化空间,并努力在展览之中构建和挖掘民间美术的美学精神,让生发于农耕土壤之上的民间美术在新时代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时代光彩。
展览现场
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活跃于广泛的民俗生活之中,犹如绚烂多彩的烂漫山花映照着人民大众的精神内涵与美学追求。重要的传统节日成为民间美术展示的舞台,它渲染着节日的气氛,润泽着广大百姓的心灵,传递着美好生活的祈愿。
展览现场
在春节的年画中,从神祇的造像,到祈福的谐语,从戏说的题材到时事的记录,还凝聚着老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愿景。在元宵节的灯彩中,于万家灯火之中赋予了家家团圆、事业红火的吉祥寓意。而在春夏之交的端午节,面对“端午到,五毒醒”,民间以张贴五毒图、佩戴五彩绳和五毒肚兜等习俗趋吉避凶,民间美术不仅成为装饰之物,还成为护佑众生的护身符。七夕节带来的爱情传说,为民间艺人提供了牛郎织女的爱情题材,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人对于爱情追求的特有的浪漫。在中秋月圆之际,中国人在中秋节里赋予了月亮诸多美好神话传说,在祭月的仪式中,捣药的兔子转化为民间崇拜的兔爷,在沟通人神之间起到重要的作用,祈愿人间团圆和平安。重阳节表达中国人尊老的民族习俗,而以菊花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展览现场
如果说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与自然之间更多在于人文的观照,那么“二十四节气”则更多是从四时自然变化之中提炼出的规律认知。它不仅指导农耕的过程,而且还指导着中国人循时而行的生活方式。节气的祭祀之中蕴含了对于自然的尊重,也是农耕进程的仪式。围绕节气祭祀的民间美术更多的在于表达农耕生活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民间美术以图像的方式表明四时流转中节气的开始,提醒着人们顺时而作。“二十四节气”颇具诗意的名称体现了中国人体悟自然的智慧和诗性,它所形成的自然意象和下意识的节令暗示已经成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的说明。
展览现场
民俗节日和节气中的民间美术,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民俗生活中的审美与创造,它是中华民族最为原生的精神载体,千百年来,在发展与演化中,它抚慰和激励着勤劳而又勇敢的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民间美术作为农耕文明的鲜活见证,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与诗意想象。从春节年画中祈福纳祥的愿景,到端午五毒图里趋吉避害的智慧;从七夕牛郎织女的浪漫演绎,到重阳菊花寄寓的尊老情结......这些作品不仅是民俗生活的艺术凝练,更是一代代民众精神世界的璀璨投影。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2号厅,展出至6月18日12:00(逢周一闭馆)。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08-01
08-01
07-27
07-22
07-22
07-08
06-26
06-26
06-26
06-21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