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健康 >> 浏览文章

养生之妙道: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不详 张翱麟 0 2025/1/28 13:22:20

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饭时的细嚼慢咽,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黄帝内经》强调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是很细节的问题。细嚼慢咽只是一种单纯的口腔动作,但并不只是关系到口腔的问题,它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影响。

养生之妙道: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都非常看重吃饭时的细嚼慢咽,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黄帝内经》强调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是很细节的问题。细嚼慢咽只是一种单纯的口腔动作,但并不只是关系到口腔的问题,它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防治都有很大的影响。

反复咀嚼可让口腔有足够的时间分泌唾液,而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及免疫球蛋白,不但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还有杀菌作用,可预防牙周病,预防口腔疾病。充分咀嚼让食物变得细小,使之与消化酶完全混合,被分解成分子更小的物质,便于人体吸收。

细嚼慢咽可让人的牙齿和舌头感受到食物的美好滋味、从而对中枢神经产生良好的刺激,产生食欲。通过细嚼慢咽的食物,因在口腔中已对食物做了精细的加工,所以可减少胃肠道加工的负担,有利于胃肠道的健康,减少胃肠道疾病。

狼吞虎咽者因血糖值上升较慢,只有在胃中充满食物时才有饱腹感、由于进食太多,必然促使肥胖。多咀嚼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咀嚼时,下颌肌肉牵拉该部位的血管,加速了太阳穴附近血液的流动,从而可改善心脑血液循环。

唾液中含有过氧化酶,可去除食物中某些致癌物的致癌毒性。经过实验发现,唾液腺的分泌物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接触32秒以上就有分解其致癌毒性的作用。细嚼慢咽使口腔分泌更多的唾液,并与食物中的致癌物充分接触,可以减少致癌物对人体的危害。嚼得次数愈多、抗癌作用愈强。饭前喝水或淡汤以增加饱感,或者多吃耐明嚼的食品,如红警条、鱼干、带骨鱼、带刺鱼、鱼头、鸭头、码头、螃蟹、牛肉干、甘蔗、工来笔外,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一边看电视、看书一边吃食物或者边吃边说。

充分咀嚼食物可以使食物变得细碎,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易于吞咽的食糜。这样可以减少食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减轻胃肠的消化负担。如果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就吞咽,胃肠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来分解和消化这些较大的食物颗粒,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细嚼慢咽时,食物在口腔中与牙齿表面充分接触,可以起到一定的清洁作用,帮助去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减少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咀嚼苹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时,苹果的纤维可以像“天然牙刷”一样,摩擦牙齿表面,清除牙菌斑。

细嚼慢咽可以使食物在口腔中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糜。这样可以增加食物与消化道黏膜的接触面积,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例如,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在小肠中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后,通过小肠绒毛吸收进入血液。如果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营养不良。

细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使食物在口腔中就开始初步消化。例如,当我们咀嚼米饭时,唾液淀粉酶会将米饭中的淀粉分解,使米饭变得更容易被胃和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

细嚼慢咽可以减少食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快速进食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酸反流、胃溃疡等疾病。而细嚼慢咽可以使胃酸分泌更加均匀,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的健康。

细嚼慢咽可以延长进食时间,使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接收到饱腹信号,从而避免过度进食,降低肥胖的风险。研究表明,快速进食的人往往比细嚼慢咽的人更容易发胖,因为他们在进食过程中无法及时感知饱腹感,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

咀嚼动作可以锻炼牙齿和牙周组织,增强牙齿的稳固性和咀嚼能力。经常细嚼慢咽,可以使牙齿得到充分的锻炼,保持牙齿的健康和功能。细嚼慢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知食物的味道和营养成分,从而根据身体的需求合理进食,避免过度进食或浪费食物。例如,当我们细嚼慢咽时,可以更好地品尝食物的美味,享受进食的过程,同时也能及时察觉到身体的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明朝郑瑄的《昨非庵日纂》云:“吃饭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于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清代医学家沈子复在其书《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肴品,皆嚼得极细咽下,饭汤勿作牛饮.亦徐呷徐咽。”这些说的都是进食时应细嚼慢咽,狼吞虎咽不可取。

如果人们能在吃饭时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也是养生之妙道。现代社会患口腔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与所吃的食品太精细以及“狼吞虎咽”不无关系而细嚼慢咽则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许多好处。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