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要闻 >> 浏览文章

书法展该让观众看什么

人民网 未知 0 2025/8/17 11:56:19

大家对“书法展览学”与“书法创作学”的讨论不仅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迅速传播至国外引发更多关注,这是我没想到的。时代不同,书法面临的课题也不同。学无止境!诚哉斯言。

书法展该让观众看什么
网络配图

    从书斋走向展厅,深刻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展厅时代,书法展览应该让观众看什么?

  早在25年前,我便发表论文研究“书法展览”这一新命题,认为应时代需要书法家必须作出适应性调整。但呼吁归呼吁,20多年来,书法界每举办一个展览尤其是个展,上午开幕式展厅人头攒动,下午却门可罗雀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展厅文化”的新思维、新立场并未深刻影响书法家原有的习惯认知和行为选择。很多时候,书法展览是表现书法家自己,而很少考虑观众怎么接受。

  “写得好”就一定“展得好”或者让观众叫好?书斋时代的确是这样的,但展厅时代就未必如此了。书斋文化造就了“品味型”的欣赏方式,书与人相互作用;展厅文化则造就了“直观型”的欣赏方式,讲究快速进入,展品也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因此,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作品艺术水平不差,但由于展品内容或形式单调重复而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于是获得的评价并不高。所以,书法展览是否精彩好看,不光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观众观展感受,对展览有清晰的定位。我曾反复呼吁要“反惯性书写”,拒绝简单抄古诗,反对千篇一律地重复展品格式种种,目的就在于此。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展厅文化,书法展览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我曾强调“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主题和形式,都是针对展厅发声的。多年的学理思考,也体现在我的书法创作和日前举办的个展中。该展以“古学新知”为主题,重在尊“古”而知“新”,并从创作科研、“分类”创新等角度进行展示,体现对书法创作和书法展览的研究。展览划分出“主体的书法·抒情”“阅读的书法·记事”“视觉的书法·赏美”“吟诵的书法·文学”四大功能板块。这个功能分类,是过去书法家很少去思考并发掘的,却是当下“书法美学”“书法哲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进而言之,这样的展览模式是否更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虽有学术把握但在现实中仍未可知。

  为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还配合展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和科研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的切入主题是“展览”,大家围绕“策展与办展:今天的书法展览应该让观众看到些什么”展开思辨。科研报告会的切入点是“创作”,我就《创作是什么——历史视野下当代书法创作实践、分类模式与未来展望》展开论述。由此引出学术界同行们的不断追问:你认为的书法展览的优秀指标在哪里?我想,检验基本的个人风格语言、突出个性和独特的探索路径、寻找个性以外的变化与创新能力、追究书法主体之内的思想和意义表达、探索书法本体以外的艺术与表现等,都值得深思。

  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大家对“书法展览学”与“书法创作学”的讨论不仅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迅速传播至国外引发更多关注,这是我没想到的。时代不同,书法面临的课题也不同。学无止境!诚哉斯言。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