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产经 >> 文旅 >> 浏览文章

河南淅川县:一个源于楚国的古县城魅力

不详 张翱麟 0 2025/2/6 18:18:02

河南淅川县古县城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淅川县的名字最早来源于楚国的析邑。淅川是楚文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尧舜时期,淅川是围棋之父丹朱的封地。西周时期,淅川为楚祖熊绎的封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丹水县。北魏时期,置析阳县。西魏时期,改称淅川县。北周时期,并入内乡县。

河南淅川县:一个源于楚国的古县城魅力
  河南淅川县古县城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淅川县的名字最早来源于楚国的析邑。淅川是楚文化发源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尧舜时期,淅川是围棋之父丹朱的封地。西周时期,淅川为楚祖熊绎的封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丹水县。北魏时期,置析阳县。西魏时期,改称淅川县。北周时期,并入内乡县。

隋大业初年,复置淅川县,后又被并入它县。唐武德初年,又复置淅川县。

明成化六年(1470年),因内乡县幅员太广,难以控制,朝廷命右副都御史原杰以户部左侍郎巡抚河南,清查吏治,抚治流民。原杰建议将淅川从内乡县重新划出单独设县,来管理流民。这一年,明政府同意设置淅川县,县城初设马蹬镇。明成化七年(1471年),淅川县城由马蹬再向老城迁移。明成化八年(1472年),淅川县城正式建成,县治机构建筑一应俱全。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县升为淅川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淅川厅升为淅川直隶厅。1913年,撤淅川厅改为淅川县。

1949年,淅川县属南阳专区。

1960年,因丹江口水库蓄水,包括淅川最为富庶的顺阳川、丹阳川和板桥川在内的54.84万亩土地被水淹没。1960年,淅川县在距老县城40公里处的上集镇建设新县城,政府所在地从老城搬迁到今上集镇附近。1971年,丹江口水库蓄水,老县城全部被水淹没。

淅川老县城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位于丹江北岸,背靠黑石头山,面向丹崖山,东有岵山,西有虎山,地势优越。老县城是一座标准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方方正正,四周有城墙,长各3华里,分别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条主要街道,大街道之间还有诸多小街。古县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和古迹。如城隍庙、魁星楼、顺阳楼、关码头等等。

淅川县古县城不仅见证了淅川县的历史变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今,虽然老县城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但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依然被后人铭记。

如今淅川县仍有许多著名建筑,如荆紫关古建筑群。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古建筑群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荆紫关的关门为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

·  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有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

·  山陕会馆,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为山、陕富商聚会场所。会馆坐东面西,占地4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是前馆、戏楼、鼓楼、春秋阁、卷棚和后馆,多为歇山挑檐式建筑,造型新颖奇异,结构复杂独特。

· 禹王宫,又名玉皇阁,是荆紫关镇的重要古建筑之一。万寿宫,保存完好,是荆紫关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真寺,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荆紫关镇的重要宗教建筑。法海寺,又名乍客寺,位于荆紫关镇磨沟村,伏牛山余脉乍客山半腰间。现存古建筑8座,均为清代所建,是荆紫关镇内古香古色的建筑群之一。

明清一条街,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段,全长约五华里。街道两旁有700余间清代建筑,基本维持原貌。古建筑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显得古朴而独特。临街的多为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两到三重小院,小院多以过厅相连,布局严谨,结构合理。

每一座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1米多长的封火山高叠,俗称“防火墙”,主要作用是在邻居家发生火灾时用以隔绝蔓延的火势。防火墙上还加以彩绘和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现存建筑包括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

大门楼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只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为两层硬山式建筑,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商人集会、祭祀和娱乐的场所,体现了当时商业文化的繁荣。

· 荆紫关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