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人物 >> 浏览文章

东西

新华网 史竞男 初杭 0 2024/10/9 12:21:19

茅奖作家东西他本姓田,名代琳,出生于广西河池天峨县谷里屯。后来,他考入师专,走出大山,走上文学之路……2023年8月,第11届茅盾文学奖揭晓,5部获奖长篇小说中,他的《回响》在列。

原题:何以“先锋”?——专访茅奖作家东西

他本姓田,名代琳,出生于广西河池天峨县谷里屯。后来,他考入师专,走出大山,走上文学之路……

2023年8月,第11届茅盾文学奖揭晓,5部获奖长篇小说中,他的《回响》在列。

30年前开始写小说时,他便以“东西”为笔名,有种打破常规的先锋意识。先锋、探索、创新……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关键词。

何以“先锋”?在与记者的对谈中,他娓娓道来。

坚持,终获“回响”

获得茅奖前,《回响》已经以影视剧的方式被大众知晓。它讲述了女警冉咚咚既要侦破凶案又要侦破感情谜团,两条线上的心理较量同时展开,缠绕碰撞,引发“回响”。

“《回响》采用了类型小说推理加严肃文学写心理的技法,希望借类型小说之‘壳’,行纯文学之‘实’。”东西透露,从构思到完成,小说用时数年。此前,他的《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都曾角逐茅盾文学奖,但都铩羽而归。“是不断地改变、突破,才有了今天的《回响》。”

4年仅评5部长篇小说,本届茅奖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评论界认为,构思奇巧、故事性突出是《回响》胜出的关键,正如茅盾文学奖颁奖词所称,小说“以富于认识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探索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状况”。

东西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就想写一部关于情感推理的长篇,但并未动笔。“写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你的历练,包含你的命运以及由命运刺激而成的思想,仿佛煲汤,得用文火慢慢熬。”“生活的复杂性需要复杂的写作技术去照亮。我想我正走在这条写作的道路上。”东西认为,这次获奖是对他30年来坚持写作和创新的肯定。

创新,成就“先锋”

在中国当代文坛,他曾被认为是“先锋派”之后的“晚生代”小说家,作品关注人的命运,在艺术表达上另辟蹊径。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讲述了失明父亲、耳聋儿子、哑媳妇一家人的生活故事,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年轻时的我,一心想写出代表作,刚开始想写一位聋哑人,透视底层民众艰难处境,但不够新颖。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把几个典型人物放在一起写,灵感来了,作品就成了。”

这部充满探索性的成名作,给东西烙上了鲜明的“先锋印记”。“那时小说写得比较调皮,现在不会被风格牵着鼻子走了,但我还坚持先锋的精神,每一次写作都努力做一些新探索,语言的、结构的、内容的……”

东西做过教师、新闻干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当老师时,刘心武从中学老师到著名作家的故事就激励过我。鲁迅、卡夫卡是我最早的老师。”

除了熟悉的乡村题材,他喜欢观察、捕捉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早晨锻炼,上午处理工作,下午或夜晚泡上一杯香茶,再把现实融入小说……

“心态更宽容,广阔了许多。”他这样看现在的自己。

“破圈”,志在“提升”

看长篇小说的人还多吗?文学是否已边缘化?东西认为无需悲观。

“文学是不死的。虽然现在我们的精神产品很多,面临信息爆炸甚至短视频冲击,但是热爱文学的人始终存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会在长久的时间里被广泛阅读。”东西说,文学是长久的事业,优秀的文字有穿透时间的力量,写出伟大作品才是最关键的事。

作家圈里,东西的朋友不少,他们的作品也影响过他的创作。“我喜欢过贾平凹的乡土描写、莫言的天马行空、余华和苏童的先锋性……”

他回忆,小说《篡改的命》完稿后,他发给余华——

“新作出来了,请写个评论吧。”

“一句话点评行不行?”

“不行,写一篇!”

半个月后,余华写来一篇评论《生机勃勃的语言》,还将这部作品推荐给一家法国知名出版机构翻译出版。

“文学是有同仁的,文学观相似的人走在一起,形成文学流派,这对创作提升有好处。”东西说。

社交媒体上,作家在交流互动中尽显“有趣灵魂”;“茅盾文学奖之夜”等文学盛典让作家走到聚光灯下……中国文学也在努力“破圈”,新生力量不断壮大。

东西的“主业”是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他说,挖掘、培养、推荐青年文学创作者是本职工作。“多年来,广西作协、地方政府和高校推出项目制、精品扶持计划等激励创作,为‘文学桂军’积蓄了力量。”

不变,追求“共鸣”

得奖后,东西的生活变得热闹。不久前,他入驻直播间,第一次亮相是介绍自己的笔名。

“这个名字很特别也很丰富,什么东奔西跑、东张西望、东成西就、东邪西毒、东边日出西边雨……”

他说,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更多地分享写作经验、阅读感受、生活感悟。“出圈对作家知名度、作品销量是好事,但安静地写作更重要。我更愿意回到那种安静写作的状态,那是最幸福的状态。”

曾经的叛逆、敏感,已沉淀为安宁、淡然。不变的,是独立思考。

“文学是写人的,是写人心的。作家要观照所处时代的社会和问题,呈现真实的生活和思考,才能让作品有力量。”他说,元旦后就要关掉手机开始新的创作。“努力把今天的故事写得更真实,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产生共鸣,这是我不变的追求。”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