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人物 >> 浏览文章

郑喆轩代表:推动考古与公众“双向奔赴”

人民网 未知 0 2025/3/10 15:13:32

“我最关心的一直是文博与考古事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公众对文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心,让我们文物工作者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郑喆轩代表:推动考古与公众“双向奔赴” 第 1 张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受访者供图

“我最关心的一直是文博与考古事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公众对文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心,让我们文物工作者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郑喆轩代表:推动考古与公众“双向奔赴” 第 2 张
濛溪河遗址考古现场。受访者供图

郑喆轩注意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部分文博场所正通过延长开馆时间、开放夜间参观等方式,以应对广大游客热情的观展需求,“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需要考量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安保、水电、讲解服务等等。建议未来能够建立体制机制,为热门博物馆延时开放找到更好的‘打开方法’。”此外,如何更好激活田野考古的工作动力、加强对考古研究的科研支撑和大遗址的系统性保护利用等,也是郑喆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的话题。

郑喆轩告诉记者,2024年对四川考古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我们在资阳、内江、绵阳、自贡等多个城市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累计新发现遗址点90余处。其中,我们在内江发现了四川首个有明确地层的古人类化石,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的历史内涵。”

曾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的考古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去年我们在遗址内进一步发现了动植物利用等复杂行为的相关实证,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距今5到10万年前的古人类有着怎样的‘食谱’。”

如何能让这些考古成果更快、更好地与公众实现“双向奔赴”,也是郑喆轩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过去,一件文物如果要从田间地头‘走进’玻璃展柜,通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这显然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据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现场已经建立起了一座微型“博物馆”,今年还将进一步健全相关设施,适时适度向公众开放。届时,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遗址的发掘过程,了解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希望通过更多考古成果的展示,能进一步激发公众对考古工作的热情,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郑喆轩说。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