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产经 >> 非遗 >> 浏览文章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人民网 未知 0 2025/6/21 21:54:29

戏法演员凭借眼疾手快,让三个海绵球穿梭于两碗间,观众瞪大双眼却难窥其秘;杂耍演员将盘铲、水壶等顶立于额头之上演绎“千顶记”,引得满堂喝彩……吴桥杂技大世界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表演,向世界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网络配图

戏法演员凭借眼疾手快,让三个海绵球穿梭于两碗间,观众瞪大双眼却难窥其秘;杂耍演员将盘铲、水壶等顶立于额头之上演绎“千顶记”,引得满堂喝彩……吴桥杂技大世界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表演,向世界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张红绸方桌、两只青花瓷碗、三枚海绵球,便是表演者王立刚的全部表演道具。道具虽简单,但他手腕翻飞如“鬼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操控着球与碗的“瞬移”,引得台下惊呼连连。

这一绝技的震撼,源于道具与手法的极致反差。作为杂技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王立刚7岁跟随父亲学习杂技,10岁登台表演。他的父亲王保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虽年过八旬,仍不时登台表演。

在吴桥,“缩骨功”传承人王保合的经历更令人震撼。为将身体缩进童装,他从小练习关节错位。前些年,王保合还能表演“身中藏瓶”绝技。“我爷爷、父亲都会缩骨功。”王立刚说。

“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练,构成了吴桥杂技人的日常。”吴桥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延江告诉记者,如今在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员们正依托运动医学监测系统助力日常训练,使千年苦练变得更科学。“我们已成立14家非遗研习所和23家非遗工坊,通过‘家族传习+学校培养’双轨模式,让古老技艺在科学训练中焕发新生。”李延江说。

旋转、腾跃、高空接力……在江湖大剧院《江湖·秀》舞台上,声光电技术正将“蹬技”“绸吊”等传统杂技节目推向高潮。“这种新型表演形式,让杂技从‘炫技’升华为‘叙事’。”吴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俊红介绍,剧院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一票难求的盛况印证了“技艺+科技”的独特魅力。目前,该县拥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家演出团体和7600余名从业者。

“从汉代百戏到现代情景剧,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吴桥人‘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河北省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台感慨道。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临近,这座“东方杂技之都”正以科技手段谱写非遗传承新篇章。(本报记者 陈汝健)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