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未知 0 2025/7/23 9:03:13
图为布达拉宫主题的“3D藏毯”。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的一家藏毯编织车间里,珍拉正盘腿坐在织架前,双手在密集的经线间灵巧地穿梭、挑动、打结,一幅寓意吉祥的大鹏金翅鸟图案,在她手下逐渐成形。
珍拉从9岁开始接触藏毯编织,在她38年的从业生涯里,编织的图案越来越精致,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而贯穿始终的,是她一直坚守的独特技法——穿杆式连环八字扣。
藏毯编织车间内,珍拉在编织藏毯。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样织出来的毯子才能用几十年不松散。”珍拉解释道。一块长70厘米、宽60厘米的藏毯大约要花一周的时间编织,售价在千元以上。
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藏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制毯历史悠久,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孜藏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旦增称来正在检查染色后的纱线。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旦增称来是珍拉所在的藏毯制作公司负责人,从小就对藏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投身家乡的藏毯事业。“不甘心这项技艺被遗忘,”在他看来,“江孜藏毯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必须在守正创新中谋发展。”
旦增称来要守的“正”,是江孜藏毯织造技艺中代代相传的“魂”——穿杆式连环八字扣;而求的“新”,则是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实现的“3D藏毯”效果。
“江孜藏毯生产需要经过洗毛、纺纱、染色、编织、剪花等步骤,我们在染色和编织两个环节做了一些工艺上的提升,从而使产品达到3D的视觉效果。”旦增称来说。
藏毯编织车间内,妇女正在编织藏毯。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他利用建筑学专业特长,将传统手绘图案转化为数字图纸,研发了“看照片编织藏毯的纸样使用技术”,在数字图纸中精准标注每种色线的打结方向与组合方式。“就像建筑施工图,让编织有了标准化指南。”这一创新应用不仅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让复杂图案的私人定制成为可能。
为了提升艺术表现力,旦增称来团队尝试在色彩运用上寻求突破,将原有的3种间隔色升级为7种染料渐变色。“染出过渡自然的相邻色差,是立体感的关键。”在布达拉宫主题藏毯上,丰富的渐变色彩结合优化后的编织方式,使图案产生光影流动的3D效果,栩栩如生。
目前,旦增称来公司销售的产品已从传统卡垫拓展至3D藏毯、艺术挂毯、瑜伽垫、杯垫等多种品类。图案设计在保留龙凤、藏戏蓝面具、布达拉宫等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时尚潮流元素,产品远销海外。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实实在在惠泽了江孜这片土地。旦增称来创立的公司通过建立合作社、开办技能培训班吸纳27人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达6万元左右,已累计向无劳力贫困家庭无偿分红85万元。“未来三年,我们计划扩大灵活就业规模,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织起藏毯。”旦增称来说。(记者吴咏玲、邢拓、李鑫)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08-01
08-01
07-27
07-22
07-22
07-08
06-26
06-26
06-26
06-21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