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健康 >> 浏览文章

河南镇平烧鸡断筋离骨肉质酥软而不腻

不详 张红光 0 2025/2/17 19:45:43

镇平烧鸡作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传统名吃,其制作工艺独特,风味浓郁,深受人们喜爱。选用生长半年以上的公母稚鸡,重量在2斤以上,且多为山区隔年放养的活鸡,绝不采用饲料喂养的肉鸡,确保了鸡肉的鲜嫩和口感。

河南镇平烧鸡断筋离骨肉质酥软而不腻
网络配图

镇平烧鸡作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传统名吃,其制作工艺独特,风味浓郁,深受人们喜爱。选用生长半年以上的公母稚鸡,重量在2斤以上,且多为山区隔年放养的活鸡,绝不采用饲料喂养的肉鸡,确保了鸡肉的鲜嫩和口感。

在制作过程中,鸡被精心整形,形成美观的“元宝体”。具体操作是将鸡的两腿交叉插入腹内,两翅交叉插入口腔内,鸡脖弯曲,鸡头俯于一侧翅下。这种造型不仅美观大方,还便于烧鸡在卤制过程中均匀受热。

烹炸是镇平烧鸡制作中的重要环节。将晾干水分的鸡身均匀涂抹40%-60%的蜂蜜水,使鸡皮润泽,然后放入烧至160℃-180℃的林麻油中烹炸,直至炸出红黄色。这一步骤不仅使鸡皮色泽鲜艳,还增加了烧鸡的香气和口感。

制作时,使用陈年老汤和适量盐水,配入当归、人参、砂仁、豆蔻、肉桂、白芷、丁香等20余种中草药。这种独特的配方不仅赋予了烧鸡浓郁的香气,还使其具有一定的滋补功效。

烹炸后的鸡放入盛有陈年老汤和中药的锅中,用文火焖煮3-5小时。这种长时间的焖煮使鸡肉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达到“断筋离骨”的效果,肉质酥软而不腻。镇平烧鸡制作完成后,可在常温下保存2-5天不变质,便于携带和食用,无需加热即可食用,是旅游者理想的佳肴。

镇平烧鸡的制作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同时结合现代食品安全标准。例如,侯记烧鸡在制作过程中会进行高温、高压消毒,确保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这些独特的制作工艺使镇平烧鸡在众多烧鸡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美食。

镇平烧鸡作为一道传统名吃,不仅以其独特的风味著称,还具有一定的滋补功效和营养价值。富含优质蛋白质,且蛋白质种类丰富,含量比例高,容易被人体吸收。它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增强体力、强身健体。鸡肉本身具有健脾、强胃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群食用。镇平烧鸡通过独特的卤制工艺,进一步提升了其健脾益胃的作用。镇平烧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群、铁、锌等矿物质,能够帮助补益气血,对于营养不良、贫血等有一定的食疗效果。20余种中草药,赋予了烧鸡一定的滋补功效,滋容养颜、补阴壮肾。

烧鸡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磷脂类,能够帮助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烧鸡经过焖煮后,肉质酥软、肥而不腻,断筋离骨,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儿童食用,是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烧鸡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可以被人体分解代谢,转化为能量,为日常活动提供动力。

镇平烧鸡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传统名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据传,镇平烧鸡的创始人是侯稀山,他原籍山东临沂,1928年从德州名师学做烧鸡。1942年,因日本侵华,侯稀山携妻儿迁居镇平县,并继续制作和销售烧鸡。在镇平,侯稀山得到了当地名中医汤明甫的中药配方支持,进一步完善了烧鸡的制作工艺。

侯稀山的烧鸡制作技艺在镇平逐渐声名远扬,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侯稀山的后代继承了他的烧鸡制作技艺,严格遵循祖传配方和传统工艺,使用当归、人参等23味中药佐料和陈年循环老汤,精心加工而成。侯记烧鸡的第三代传人侯善谱,更是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以其色泽鲜艳、断筋离骨、皮香肉烂、肥而不腻、外香里嫩、肉质鲜美等特点而闻名。它不仅是一道名菜佳肴,还具有滋补功效,适合老少皆宜。2001年,侯记烧鸡在全省地方风味千人大奖赛上脱颖而出,获得“河南省名吃”称号。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